发布日期:2025-08-03 21:43 点击次数:113
当网红寺庙靠直播募捐刷屏时,大悲寺的僧人正背着行囊走在乡间小路;当景区和尚推销高价香火时,他们托着钵盂在农户家门口静静等候。这群被称为 “当代最后一批苦行僧” 的修行者,最近因一段 “冒雪行脚” 的视频登上热搜,有网友评论:“在这个扫码支付的时代,他们连一块钱都不碰如何做股票杠杆,是疯了还是悟了?”
跟着大悲寺的行脚僧走了 7 天,我终于读懂他们的 “怪”:不穿华丽僧袍,只着灰色布衣;不住舒适禅房,睡在屋檐下或山洞里;不接受金钱捐赠,每天只乞食一顿饭,连施主给的馒头都要掰碎了分着吃。带队的师父说:“苦行不是作秀,是把自己放低,低到能看见众生的苦。”
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大悲寺苦行僧的世界,从清晨的早课到黄昏的托钵,从脚下的草鞋到心中的信仰,看看这群不碰钱的修行者,如何用 30 年的坚持,在物欲横流的时代,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。
一、行脚:用双脚写就的 “移动经卷”
展开剩余89%大悲寺的行脚,不是旅游打卡,是修行者的 “必修课”。每年农历八月至次年四月,僧人会背着行囊徒步远行,平均每天走 30 公里,一年下来近千公里,30 年就是 3 万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四分之三圈。有驴友调侃:“他们的徒步装备不如我,但走的路比我多 10 倍,这才是真正的‘硬核驴友’。”
30 公里的 “日常修行”
凌晨 4 点的 “生物钟”:天还没亮,行脚僧就起床做早课,诵经 1 小时后出发。他们不看手表,靠太阳和星星判断时间,师父说:“心定了,时间就准了。” 有次遇到阴雨天,他们依然准时出发,泥地里的脚印像一串灰色的佛珠。
草鞋与布衣的 “标配”:僧人的鞋子是草编的,穿 10 天就磨破,每到一个地方,会找农户要些稻草自己编。衣服是补丁摞补丁的灰色僧袍,冬天加件单衣,夏天汗湿了就靠风吹干。有村民看不下去,想送他们羽绒服,被婉拒:“暖了身体,冷了心志。”
“过午不食” 的铁律:每天只在中午乞食一次,下午和晚上不吃饭。有年轻僧人饿得头晕,师父说:“饿的时候,才知道一碗饭的珍贵,才会想起还有人没饭吃。” 有次在山区,他们一整天没乞到食物,就喝山泉水充饥,晚上照样打坐诵经。
乞食:不弯腰的尊严
大悲寺的乞食,有严格的规矩:只乞素食,不接受金钱,不挑拣食物,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。有摄影师拍下他们托钵的画面:僧人站在农户门口,双手托钵,低头不说话,施主把饭菜放进钵盂后,他们合十行礼,转身离开,全程不超过 3 句话。
“不敲门,不吆喝”:他们从不主动敲门要饭,只在门口静静等候,农户愿意给就接,不愿意就离开。有次在一个村子,10 户人家只有 3 户愿意施食,年轻僧人有点失落,师父说:“拒绝也是修行,让我们学会放下执着。”
“分食如分福”:乞到的食物,回住处后会倒在一个大盆里,搅拌均匀再分着吃,不管是白米饭还是剩菜,每个人分到的都一样。有施主给了块月饼,僧人也会掰成十几份,连碎屑都不浪费,师父说:“福要共享,苦也要共担。”
“不留姓名,不建功德碑”:施主问他们的名字,他们只说 “僧人”;想留他们住下,他们婉拒:“脚是我们的家,走到哪里,哪里就是道场。” 有村民想在门口刻 “僧人驻锡处”,被制止:“执着于名声,就偏离了修行。”
二、寺规:比苦行更 “硬核” 的自律
大悲寺的寺规,严到让外人咋舌:不碰金钱,不设功德箱,不接受香火钱,甚至连信众捐赠的物品,也要登记造册,按需分配。有游客说:“别的寺庙扫码就能捐钱,这里连二维码都没有,像个‘穿越到古代的寺庙’。”
不碰钱的 “生存哲学”
“钱是枷锁”:在大悲寺,僧人连一块钱都不能碰。买菜、买日用品,由专门的居士负责,僧人只管用,不问价格。有次一个小沙弥捡到 10 块钱,立刻交给师父,师父带着他找到失主,失主说 “不用还了”,他们还是坚持放在失主家门口。
“够用就好”:寺里的物品都是信众捐赠的,旧了破了就修,修不好就换,但绝不浪费。僧人的被子缝了又缝,牙刷用到毛掉光才换,师父说:“欲望像海绵里的水,挤一挤就少了,够用就好,多了是负担。”
“拒绝商业化”:大悲寺从不搞旅游开发,不收费,不推销纪念品,甚至连 “大悲寺” 三个字都没做成金光闪闪的招牌。有旅游公司想合作开发,被住持拒绝:“寺庙是修行的地方,不是赚钱的工具,铜臭味会熏坏了香火。”
日常:简单到极致的 “修行时间表”
大悲寺的一天,像被精准切割的钟表,简单却充实:
4:00-5:00:早课诵经
5:00-6:00:打扫寺庙
6:00-7:00:早斋(仅一碗粥和咸菜)
7:00-11:00:劳作(种地、修路、缝补衣服)
11:00-12:00:午斋(行脚期间则是乞食)
12:00-16:00:诵经或学习
16:00-18:00:晚课
18:00-21:00:打坐
21:00:休息
没有电视,没有手机,甚至很少说话。有年轻僧人刚来不习惯,偷偷藏了本小说,被师父发现后,没有批评,只是让他抄《金刚经》10 遍,抄到第 5 遍时,他自己把小说烧了,说 “心安静了,就不需要这些了”。
三、争议:在质疑声里坚守的信仰
大悲寺的苦行,在网络上一直充满争议。有人说他们是 “当代活菩萨”,有人骂他们 “封建迷信”,甚至有人质疑 “不碰钱是装的,背后肯定有资金支持”。面对这些声音,僧人从不辩解,只是继续走自己的路。
那些绕不开的 “质疑”
“苦行是作秀”:有网友说 “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还搞这套,分明是博眼球”。但跟踪拍摄过他们的纪录片导演说:“零下 10 度的天气,他们只穿单衣,脚冻得发紫还在走,作秀能坚持 30 年吗?”
“不碰钱不现实”:有人质疑 “他们买菜、看病不用钱吗?肯定是骗人的”。其实,大悲寺的日常开销靠信众捐赠的物资,看病由居士帮忙联系医院,费用也是信众自愿承担,但僧人从不经手金钱,所有往来都由居士登记,公开透明。
“逃避现实”:有网友说 “他们不敢面对社会,才躲起来苦行”。但师父说:“苦行不是逃避,是直面内心的欲望。在寺庙里能放下金钱,回到社会才不会被金钱奴役。”
信众:被 “纯粹” 打动的普通人
尽管争议不断,还是有很多人被大悲寺的纯粹打动。有企业家放下生意,来寺里做义工,说 “在这里才明白,我赚的钱再多,也填不满心里的空”;有大学生毕业后想来出家,被师父劝回:“在社会上做好本职工作,也是修行。”
“他们让我学会珍惜”:有宝妈带着孩子来看行脚僧,孩子看到僧人吃剩菜,回家后再也不挑食了,说 “和尚叔叔连剩饭都吃得香,我不能浪费”。
“信仰的力量”:有老人身患重病,看到僧人冒雪行脚的视频,说 “他们那么苦都能坚持,我这点病算什么”,后来积极治疗,病情好转。
“重新定义成功”:有年轻人在大城市加班到崩溃,看到大悲寺的生活,说 “原来人可以活得这么简单,不一定非要买房买车才叫成功”。
四、传承:30 年的 “苦行接力”
大悲寺的苦行传统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30 年前,这里还是一座破旧的小庙,几间土房,几个僧人。如今,虽然寺庙依然简陋,但行脚的队伍从最初的 3 人发展到现在的 20 多人,最小的僧人 20 岁,最大的 70 岁,年龄跨度 50 年,却有着同样的节奏。
师父与徒弟:像传递火种一样传递信仰
“身教比言教重要”:老僧人从不给新僧人讲大道理,只是用行动示范。徒弟看到师父把施主给的馒头让给年纪小的僧人,自己吃硬窝头,慢慢就学会了谦让;看到师父在暴雨中依然挺直腰杆行脚,就明白了什么是坚持。
“犯错了,用劳动弥补”:有新僧人乞食时挑拣食物,被师父罚去劈柴 3 天,师父说 “不是惩罚你,是让你在劳动中反省,为什么会嫌弃别人的善意”。
“走不动了,心也要跟着走”:有老僧人年纪大了,走不了远路,就在寺里种地,看着年轻僧人出发,说 “我的脚停了,但心跟着他们在走,苦行不分远近,有心就好”。
外界的影响:不拒绝,但不迎合
大悲寺的名气越来越大,有媒体想来采访,被婉拒:“修行不是新闻,不需要报道”;有剧组想拍电影,被拒绝:“信仰不是素材,不能娱乐化”。他们像一块顽石,外界的风雨再大,也改变不了本来的模样。
“不拍照,不签名”:行脚僧从不和游客合影,不签名留念,师父说 “一拍照,心就乱了,修行要专心”。有游客偷偷拍照,他们也不生气,只是转过身,继续走路。
“互联网时代的坚守”:有人劝他们开个公众号,宣传佛法,师父说 “佛法在心里,不在手机里,真要学,就来寺里干活、听经,比看公众号有用”。
“不争论,只做好自己”: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评论,不管是赞扬还是批评,他们都不回应。师父说 “嘴是别人的,路是自己的,走好脚下的路,比说什么都重要”。
五、结语:他们的苦,是给世人的一面镜子
离开大悲寺那天,正赶上僧人们准备出发行脚。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,踩着草鞋,迎着朝阳,身影在田埂上越走越远,像一串移动的省略号,留给世人无限的思考。
有人说他们固执,在这个时代还守着旧规矩;有人说他们伟大,用自己的苦为世人祈福。其实,大悲寺的苦行僧,既不是疯子也不是圣人,他们只是一群选择用极端方式修行的普通人,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内心的欲望与浮躁。
在这个扫码支付就能拥有一切的时代,他们用不碰钱的坚持,告诉我们 “真正的富有,是内心的知足”;在这个追求捷径的时代,他们用双脚丈量大地,告诉我们 “有些路,只能一步一步走”。
或许我们不必像他们一样苦行,但可以学他们:少一点欲望如何做股票杠杆,多一点珍惜;少一点抱怨,多一点坚持。就像师父说的:“每个人的修行方式不同,在自己的岗位上,做好该做的事,就是最好的功德。”
发布于:广东省上一篇:什么叫全仓股票杠杆 糖尿病用药误区要避开_血糖_控制_患者
下一篇:没有了